500平台-500平台
500平台0206-08-02

500平台

东西问|徐华清:全球气候危机加剧,联合国气候大会能否变承诺为行动 ?******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题:全球气候危机加剧 ,联合国气候大会能否变承诺为行动?

  ——专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随团专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2022年以来 ,极端天气频发、乌克兰危机 、能源危机在欧洲蔓延等 ,都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度关注。

资料图。“保温”防融化 瑞士为阿尔卑斯最古老冰川盖上毯子 。资料图 。“保温”防融化 瑞士为阿尔卑斯最古老冰川盖上毯子。

  近日 ,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徐华清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书面专访 ,就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领域诸多热点问题给予解答。徐华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随团专家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曾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授予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的贡献奖,2000年起参加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谈判及专家组工作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全球能源形势不容乐观,欧洲一些国家考虑重新增加传统能源使用,这是否会增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的不确定性 ?

  徐华清:乌克兰危机以来 ,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改变,特别是欧盟坚定推行“去俄罗斯化”能源政策,跟随美国通过了对俄的数轮制裁 ,造成全球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显现。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 ,能源供应 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欧洲能源困境 ,威胁欧盟能源安全,也暴露出欧洲能源结构 的脆弱性和能源转型过程中结构性矛盾 ,不仅给欧洲 的能源安全战略带来重大影响 ,也对欧洲的气候政策带来一定挑战。

当地时间7月31日,德国柏林,为节约能源,柏林标志性建筑立面照明在夜间明显减少 。图片来源 :ICphoto当地时间7月31日,德国柏林 ,为节约能源 ,柏林标志性建筑立面照明在夜间明显减少。图片来源 :ICphoto

  德国等主要成员国开始寻求重启煤电,引发国际社会对欧盟气候政策倒退的高度关注 。如果欧洲实施更加激进 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可能反而促进欧洲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 ,成为促进欧洲绿色新政的“加速器”,也有利于欧盟长期气候目标 的实现 。

  中新社记者: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是否意味着本次会议更聚焦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对气候灾害适应性更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关切?

  徐华清: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受到了国际社会 的高度关注。本次会议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应当切实地回应发展中国家 的关切 ,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我们期待与各方一道将COP27打造成为以“落实”为主题 ,以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适应和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适应 是发展中国家 的核心关切,长期以来在多边进程中没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COP27应着力推动“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适应目标工作方案”取得实质成果 ,为明年在COP28达成有力度、可操作的全球适应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中方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关于建立全球早期预警系统 的倡议 。发达国家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 的资金支持力度 ,提出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 。

  中新社记者 :大会主席国埃及将本次大会 的口号定为“共同实施” ,本届大会为什么如此特别强调“实施”“落实”和“行动” ?

  徐华清 :《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巴黎协定》不仅基于科学、基于规则 ,也展现了最大 的包容性、可达性,协定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度升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控制在2℃以内 、并力争控制在1.5℃之内” 的目标 ,是现实 的 ,也 是符合实际的。

当地时间2022年8月7日,荷兰奈梅亨,船只停在干涸 的河道上。当地时间2022年8月7日,荷兰奈梅亨,船只停在干涸 的河道上 。

  实现《巴黎协定》确定 的长期目标 ,首先要求发达国家在深度减排上作出表率 ,这是早日实现全球净零排放 的关键 ,而国际社会实现雄心 的关键,则在于各国采取有力度 的具体行动。我们认为空喊口号不是雄心,落实目标才能展现真正的雄心 ,这也 是COP27将落实作为主题 的意义所在。

  目前大多数缔约方已提出了各自 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提出目标 是重要 的 ,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的是切实将目标落实到行动上,这 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COP27应当倡导各方将已经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扎实 的行动、具体 的项目 ,而不 是现有 的目标还没有落实又急于提出新的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今年是《公约》达成30周年,各方应当以此为契机 ,坚持《公约》的主渠道地位,坚持《巴黎协定》“加强《公约》实施”的定位 ,全面准确落实《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 ,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等原则和国家自主贡献 的制度安排,坚持“2(摄氏,下同)度以内、争取1.5度” 的全球温控目标,共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 。

  中新社记者: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 ,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将对低收入国家 的气候资金支持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 。这个承诺至今没有兑现,这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徐华清:在资金问题上 ,发达国家在2009年作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 的承诺,但迄今尚未兑现 。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阻碍,还严重损害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 。我们敦促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 。

  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 的自主贡献都提出了对发达国家资金支持 的要求,发达国家应当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制定更富雄心 的2021年-2025年气候资金路线图以及2025年后发达国家新 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 ,以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资料图 :2022年4月1日,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遭遇降雪天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2022年4月1日,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遭遇降雪天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新社记者:您多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如何评价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中国贡献 ?

  徐华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日前指出 ,中国近十年积极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 的领导下 ,取得标志性成果是《巴黎协定》 ,就2020年后强化气候行动与合作作出安排 :

  一 是具有最大包容性 ,达成了照顾各方核心关切的法律形式 。二 是坚持公约原则,减缓、适应 、资金 、技术、能力建设 、透明度等各要素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 。三 是达成“低于2度之内 、争取1.5度”的长期目标,彰显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的潮流 。四是确立“自下而上”自主决定贡献模式,形成各方结合国情积极行动 的局面 。五 是确保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立了五年盘点持续提高力度 的机制。六 是建立行动与支持相匹配的机制 ,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能力 。

  气候变化 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 是人类共同事业,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求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加快推进低碳发展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参与者 、贡献者和引领者 。特别 是2020年中国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 ,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中新社记者 :中方在COP27发挥什么作用 ,对大会有何诉求和期待?

  徐华清 :中方愿意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与各方一道按照公开透明 、广泛参与 、缔约方驱动、协商一致 的原则,共同推动COP27取得反映发展中国家关切、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 的积极成果 ,努力将COP27打造成以“落实”为主题,以适应和资金为成果亮点的大会 ,支持埃及举办一届成功 的缔约方大会 。

  在这里我也想强调 ,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事业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 。(完)

  受访者简介 :

  徐华清,2018年1月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战略及政策 ,主持完成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实现路径及支撑体系”(首席科学家)等重大项目 ,曾被IPCC授予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贡献奖 。2000年起参加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谈判及专家组工作。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高校 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我国基础研究 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过去十年间,高校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校级科研机构成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的重要力量 。

      然而 ,近期不少高校却纷纷发布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通知,引发社会关注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释放出何种信号?学校应如何更好地管理校级科研机构 ?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2年6月17日,在重庆大学 的实验室,学生进行新型硅肥研究实验。新华社发

      淘汰“僵尸”机构 ,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近期,湖北大学发布《关于清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工作的通知》,称“为规范我校校级文科研究机构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科研究机构科研水平……学校决定启动校级文科研究机构清理工作 。”

      稍早前,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关于开展校级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和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对学校“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学类 、人文社会科学类)”。值得关注 的 是 ,在撤销一批不符合要求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的同时 ,该校还明确,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学 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表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原因 ,应该从其成立目 的 、运作情况等方面分析 。一般来说,成立科研机构大都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推进科研成果产出 ,支持科研成果 的技术转化等。成立初衷往往是积极 的。“但据我了解 ,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在成立 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学校的实质性支持,严格说来属于‘三无机构’ :无经费、无人员 、无办公场所,即学校不提供额外 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 ;除了带头人外 ,没有编制,所以无固定人员 ,全都 是兼职;因为无行政规划,也难以配套专门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此类现象,在文科类科研机构中比较普遍 。当然,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可能从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机构负责人所在学院获得少量的经费支持,但大都不长久 ,很难维持一个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

      郭英剑补充道 ,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高校所清理的科研机构 ,大都处于停运 、负责人退休状态等等 。因此 ,应该属于正常 的清理范围。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也认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主要 是把名存实亡的“僵尸”机构淘汰掉,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 。“校级科研机构从建立到发展,有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 的逐渐被淘汰走向消亡,都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张端鸿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的优胜劣汰 是高校优化科研组织管理 的必然过程。一些校级科研机构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逐渐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以来只 是一个空转 的平台,客观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态化 的校级科研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意味着高校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11日,中国农大河北省鸡泽县综合试验站小麦试验田中 ,师生们在田间采集数据。金书怀摄/光明图片

      校级科研机构获批不易,但管理考核标准不完善

      清华大学科研院丁帆等学者曾梳理了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 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学校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和联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 的科研机构)。其中 ,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分为部委委托学校建立 、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部署建立 、学校顶层规划布局建立 、学校为筹备政府批建科研机构建立四类 。联合科研机构则包括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 ,与国(境)外大学 、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两类 。

      丁帆等学者认为,校级科研机构的出现为高校构建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 ,开辟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也为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实现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道路 。

      那么 ,高校校级科研机构 的建立和清理 是否有相关规章制度可参考 ?

      张端鸿指出,除了省部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有相应层面 的管理机制外,一般性 的校级科研机构均归属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其成立和清理主要依据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按照通例,高校层面会出台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条例或者办法 ,由学校科研部门 、机构或组织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重要的校级科研机构需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郭英剑介绍 ,对于少数获得学校经费支持 的科研机构 ,高校一般都有考核指标;但是,对于那些“三无机构” ,高校通常并没有具体考核指标 ,所以 ,机构负责人 的成果 ,一般都被认为是科研机构的成果,以此作为机构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重要依据。当然,具体的管理,各校有不同的方式 ,但大都归科研处管理 。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不少高校均出台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不仅有设立要求,更有管理与考评指标。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中提出的申报标准之一是“申报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以学校相关学科为支撑 ,有明确 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方向 ,以及相对稳定 的建设规划 。”而在“管理与考评”中明确规定,“校级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周期为四年 。自批复日期起,四年建设周期结束 ,通过相关绩效考核可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 。绩效考核的对象为原科学研究机构 的全体成员。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 的科学研究机构,由主管部门报请主管校长批准后撤销”。

      张端鸿表示 ,校级科研机构是依托院系等教学科研组织建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平台 ,也有少部分是完全独立于院系的 。跟院系内设的科研机构相比 ,校级科研机构或者其负责人一般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才能在学校层面获得审批。校级科研机构以学校层级的名义面向社会各界拓展科研合作。而涌现一批活跃的校级科研机构,有助于高校科研整体活力和实力 的提升 。“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比较灵活 ,有助于形成较强的科研资源吸纳能力 。很多校级科研机构具有成长性,有些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也 是从校级科研机构成长起来 的 。”

      郭英剑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要想运转良好 ,就必须认真对待。“现在 的情况 是 ,申请成立获批不易 ,但成立之后 ,管理相对放松 ,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 的状态 。”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 ,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2021年6月26日,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新科技实验室内 ,党员工程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工作 。耿怀军摄/光明图片

      清理机构 的同时,更应多扶持有潜力 的科研机构

      丁帆等学者曾在《设立校级科研机构的必要性探讨》一文中指出,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 、前沿学科、交叉学科 ,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声誉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 ,成立校级科研机构可聚集多方资源 ,突破传统学科束缚 ,通过集中科研力量 ,避免人力 、物力和科研资源 的隐性浪费,控制科研成本 ,降低科研工作重复率,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拓展科研思路及方法,发展优势学科、开拓新兴学科,扩大高校的科研与学术影响力 。

      那么 ,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后,如何才能保证其长效运转?

      郭英剑认为,首先需要学校投入,并认真加以管理。“既然批准机构成立,就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机构运转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比于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编制 、供给办公场所,给予一定科研经费支持虽然也有难度,但存在较大可能性。当然 ,如果成立该科研机构的目的 ,是为了以此为学校争取额外 的科研经费 ,那另当别论 。有了经费,即使没有固定人员 ,也可以临时聘请工作人员,或者按照科研项目要求聘请人员 ,会议室 、实验场所等空间也都可以自行租用 ,机构也就可以迈开正常运转 的第一步了 。”

      张端鸿指出 ,校级科研机构有效运行的关键 是人 ,机构成立后 ,核心成员 是不 是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投入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关键 。高校应当对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 ,着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科研机构。“我认为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不应只把关注点放在‘淘汰后进’上,更要发现并扶持有潜力的科研机构乃至院系内设科研机构 ,同时不断优化管理 。”

      郭英剑表示,“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 ,今天 的文科科研机构比过去具有更大 的作用与价值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 ,可以不局限于学院较为单一的专业设置、学术资源 ,通过科研机构的形式,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员组织在一起 ,从而进行学科中各专业与其他专业 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这样 ,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 ,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扩展知识和创新思维 的目的。”

      他认为,如果建设得较为成功,校级科研机构完全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 ,发挥重要 的纽带作用 。“对于文科而言,已经到了科研机构转型 的关键时期 。利用整顿清理的时机,对其中的‘潜力股’给予一定 的科研经费支持 ,让其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文理交叉与融合 的时代作用 。这比一味清理、淘汰 ,意义要大得多。”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00平台地图